就算你不是电影迷,每年5月也会被这些新闻吸睛:“某某明星红毯走太慢”,“某某男星和前女友女星在某电影首映式相逢”, “某某亚洲电影大展风采”......
摄影:遇尚巴黎Bohan LI
每年五月中旬,戛纳这座法国南部棕榈沙滩小城的海风,都会在第七种艺术里掀起最in的浪潮。
闪光灯闪烁下的红毯巨星,KOL聚集的海上游艇。
谁的首饰价值连城,谁的礼服艳压群芳。
红毯里最猎奇属Met Gala,最备受瞩目当数戛纳国际电影节。
对于戛纳电影节,媒体喜欢引导我们被它的娱乐性吸引。
而当我们去除虚浮,关注纯粹,戛纳电影节不仅是娱乐明星的名利场,更是电影艺术最高的殿堂。
摄影:遇尚巴黎Bohan LI
▲2019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受邀参加大师班的史泰龙和阿兰德龙,当年阿兰德龙获得终身成就奖
提起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地位,我们会不会在脑子中蹦出另一个词:“奥斯卡”,继而提问:“它们俩者谁更权威呢?”
一个重在商业,一个重在艺术。拿了奥斯卡的电影一般雅俗共赏,而拿了戛纳大奖的电影受众就没那么多了,有些电影也许对于大众来说晦涩难懂、甚至难以接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要从两者的评选机制说起。
奥斯卡电影评选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学院颁发的媒体奖项,评审团数千人。而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每年是由九人组成的小团体,每年都换人。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导演,编剧,演员,甚至作家。
到了要评选的日子,评委会9人被请到山上,大门一锁,手机没收。来来来,讨论出个结果来,今年谁获奖,获什么奖。
摄影:遇尚巴黎Bohan LI
▲2021第7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组
这场景不就是业内精英们的小型辩论现场吗?
奥斯卡的几千人投票的结果一定是喜闻乐见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投出来一部非常“不好看”,看不懂的电影来。
但是九个业界精英不同,他们可能口味不同,分歧很大,但是一个评委最终说服别的评委一定需要理由,而这个理由要符合电影节初衷:电影在艺术性上的突破。
摄影:遇尚巴黎Bohan LI
▲《钛》剧组红毯照
1994年是优秀电影高产的一年,奥斯卡有著名的《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之争,而当时和这两部电影一起竞争的还有《低俗小说》。
最终奥斯卡颁给了《阿甘正传》,金棕榈颁给了《低俗小说》。
当年昆汀在戛纳上台领奖,台下还有人表示不满,然而多年后回头看,《低俗小说》的艺术突破性是另外两部电影无法比拟的。
号称十大高智商电影之首的《穆赫兰道》,2001年参加戛纳电影节。
一开始评委都没看出个四五六来。后来脾气暴,英语好的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力排重议,积极辩论,最后《穆赫兰道》获选金棕榈最佳导演奖。
一个诸葛亮舌战8个诸葛亮,这次选择最后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
当然戛纳电影节的评选制度也有其弊端,它很考验评委的个人品位,也有出现独裁的可能。
比如颇具争议的1991年波兰斯基坚决给科恩兄弟的影片《巴顿·芬克》发金棕榈的事件,而许多本国导演想把大奖颁给本国电影的情况屡有发生。
总结一句,奥斯卡更偏重于大众审美标准,戛纳大胆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提到前瞻性,可能电影爱好者会起说威尼斯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被誉为各国的电影实验室的,它鼓励新颖拍摄手法,哪怕电影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创新,就能够被接纳。
相比戛纳,威尼斯更加先锋前卫,但戛纳艺术性更强,更为成熟,片子本身的切入点很细腻,有点文艺探讨与研究的味道。
而柏林电影节与二者相比,则更为关注电影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反思和克制,有现实主义色彩。
张艺谋的《红高粱》、李安的《喜宴》都具备这些个特点,近年来获得金熊奖的刁亦男的《白日焰火》,调性就很符合柏林电影节的艺术审美。电影中的氛围还莫名很搭,故事换换时代背景放德国也毫无违和感。
▲2014年第64届柏林电影节《白日焰火》手握金熊奖最佳影片的刁亦男和手握银熊奖最佳男演员的廖凡
提起金棕榈奖,与其它两个电影节不同,众所周知戛纳电影节目前只有一部华语电影得此殊荣,那就是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
然而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的其它奖项,一直有中国电影人留下自己辉煌的一笔。
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评审团大奖,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评审团大奖,1997年的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最佳导演奖,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最佳导演奖,2013年贾樟柯的《天注定》最佳编剧奖......
而在电影节的其它竞赛单元,也活跃着中国电影人的身影。
这里要讲一下戛纳电影节的赛制。
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有:主竞赛单元和其它单元,包括:“一种关注”、导演双周、影评人周、独立电影助推协会单元、非竞赛、特别展映、短片竞赛、短片角、电影基石。
只看这些花里胡哨名字可能会让入门者有些迷糊。
▲第71届戛纳电影节魏书均《延边少年》获得短片竞赛单元“短片特别提及奖”
曾有影评人对戛纳电影节的单元进行过这样的比喻:
主竞赛单元=英超;一种关注单元=英冠;导演双周单元=英甲;影评人周单元=英乙;独立电影助推协会单元=地区联赛;非竞赛=足总杯;特别展映=联赛杯;短片竞赛=预备队;短片角=试训;电影基石=青年学院。
这个看似会让一个对足球略微了解和一个对戛纳电影节略微了解的人,一下子明白了英国足球赛制和戛纳电影节。
但其实因为戛纳是一个“电影节”而非单纯颁奖礼,主竞赛单元要求高,名额少,所以很多优秀电影就要分配到其他单元。
▲2000年第53届戛纳电影节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获特别技术奖,
主竞赛单元梁朝伟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戛纳电影节是我们中国电影人的福地。
到今天为止,不仅有多部华语电影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其它单元的各项大奖,巩俐、陈凯歌、杨德昌、姜文、徐克、吴宇森、王家卫、章子怡、舒淇、李安等电影人也都曾经做过电影节评审。
自1946年创办以来,戛纳电影节以其开放的精神和极高的艺术审美吸引着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电影大师前来参加,选出了一部又一部留名影史的佳作。3月份,戛纳电影节已经开始报名了。今年有没有华语影片来到这个法国南部的海滨小城,在电影艺术的最高殿堂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让我们拭目以待。
摄影作品《特邀嘉宾》遇尚巴黎Bohan LI
▲本作品入围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